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时间:2024-07-08 12:28:5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997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水利部


水 利 部 文 件

水办[2003]369号




关于印发《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为加强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规范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程序,有效整合水利信息资源,克服重建轻管、资源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开发等不合理现象,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序发展,我部组织制定了《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问题,请及时告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附件:1、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2003年8月28日




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规范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程序,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有序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化建设及水利基本建设管理等有关规定,结合水利部信息化建设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指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水利业务应用及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由水利信息采集设施、水利信息网络、水利数据中心构成。
水利业务应用由利用信息技术来处理的各类水利业务应用系统构成。
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由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相关政策、投资和人才队伍等构成。
第三条 水利信息化建设包括水利部信息化建设和地方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利部信息化建设是指水利部机关和直属单位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以及中央投资的其他水利信息化建设。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水利部信息化建设。地方水利信息化建设可参照执行。
第五条 水利部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遵循水利信息化标准。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六条 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是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机构。
第七条 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部信息办),是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受部委托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水利部信息化建设项目审查(包括前期工作),组织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的协调、检查和监督,推广通用业务应用软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水利信息化标准。
第八条 各单位应当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水利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管辖范围内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工作。

第三章 前期工作
第九条 水利部信息化建设必须在国家有关信息化规划和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的框架下进行,必须按照部属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管理等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立项程序。
第十条 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的前期工作,包括水利信息化规划,立项阶段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等。由部审批的限额以下项目,可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合并为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
第十一条 水利信息化规划包括全国和部直属各单位的水利信息化规划,各业务应用规划及其他水利信息化专项规划。
第十二条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由部信息办组织编制,报部审批。部直属各单位的水利信息化规划由本单位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部审批。各业务应用规划由相应的司局组织编制,报部审批。
第十三条 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应当由本单位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初审并经单位同意后报部,由部信息办组织审查,部审批。
第十四条 水利工程基建项目中包含信息化建设内容的,仍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审查,部信息办参加,部审批。
第十五条 关系全局的重大水利部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前应当报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第四章 项目实施
第十六条 水利部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审批的设计方案实施,不得擅自变更。因特殊原因确需修改变更设计方案的,须经原设计单位同意,报原审批单位审批。
第十七条 水利部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应当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
第十八条 各单位应当对水利部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
第十九条 涉及国家秘密的水利部信息化建设项目,应当同步设计安全保密方案,报保密部门批准。
安全与保密系统建设必须采用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产品。重大信息化项目应当通过国家认定的信息系统安全测评认证,未经测评认证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二十条 承担水利部信息化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软件开发、设备供应、安装、培训服务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资质或同类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第五章 项目验收
第二十一条 部信息办或部信息办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水利部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投入使用。
第二十二条 涉及安全保密的项目,其安全保密部分由保密部门组织验收。
第二十三条 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峻工验收前必须提交竣工报告、技术文档和财务决算报告。

第六章 成果管理
第二十四条 各单位应当加强对水利部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硬件和软件资产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登记。
第二十五条 水利部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成果(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数据库等)必须报部信息办备案。
第二十六条 水利部信息化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并投入运行半年后,项目建设单位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项目成果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善,能否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的意见等。
第二十七条 部信息办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基础性的或对水利系统有较大影响的应用软件的测评和推广工作。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3年 9月 1日起施行。

劳动部关于实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意见

劳动部


劳动部关于实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意见
1993年2月2日,劳动部

前言
为指导各级劳动部门和企业全面贯彻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根据《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关于《条例》“总则”有关条款的实施
1.围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劳动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落实法律法规规定企业享有的劳动方面的各项自主权,切实转变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劳动管理体制。
2.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在劳动工作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1)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分配关系,在国民经济发展、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保证三者利益的共同增进;
(2)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把职工个人的劳动所得与其劳动成果及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3)坚持责权利相统一,依法保障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强化职工对企业劳动管理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
(4)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举,促进劳动者的素质提高;
(5)坚持效率和公平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企业间和劳动者间的平等竞争,保障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
3.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推动和深化企业劳动用人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在劳动制度方面,实行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在工资分配制度方面,实行国家宏观调控,分级分类管理,企业自主分配;在社会保险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覆盖城镇全部劳动者,国家立法强制实施,以基金形式互助互济,实行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社会保险体系。

二、关于《条例》中企业劳动用人自主权有关条款的实施
1.企业享有招收录用职工,选择用工形式,安排工作岗位,依法确立、变更、终止或解除同职工劳动关系的自主权;企业招聘职工和建立、执行企业内部有关劳动用人的规章制度应尊重劳动者自主选择职业、单位和劳动岗位的权利,尊重其依法确立、变更、终止和解除同企业劳动关系的权利。
2.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依照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自主决定招收职工的时间、条件、方式和数量;新建企业招收职工的人数须控制在设计定员之内;停产、半停产及未实行工效挂钩和工资总额包干的亏损企业,其招收职工的数量须报劳动部门核定。
3.企业招收职工应按照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公布招工简章、考核成绩及录用人员名单,录用后由劳动部门办理社会保险等必要手续。在有职业介绍机构的地区,企业招收职工主要应通过职业介绍机构进行。
4.企业在所在城镇人口中招收职工,不受城镇内行政区划限制;在本省、自治区范围内跨城镇招收职工,由各省、自治区依据实际情况做出规定。
企业招收农村劳动力的具体办法和审批程序,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执行。
企业招用境外人员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到劳动部门办理手续。
5.企业要按照《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等规定,做好接收安置退出现役的军人的工作,录用后应确定一定的适应期。
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要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收录用当地少数民族人员。
要按照《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规定,除了不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工种和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要按照《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逐步实行企业按一定比例吸纳残疾人就业的办法。
6.对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要逐步改变国家统一分配的做法,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毕业生也可以自主择业。企业定向培养或委托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可由原企业负责安置。
7.城镇居民中刑满释放的人员,除其中保留职工身份者由原企业安置外,应到其户口所在地劳动部门进行待业登记,同其他的社会待业人员一样参加社会招工考核,合格者企业可予录用。
8.企业可以自主确定用工形式。企业应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积极推进全员劳动合同制,条件暂不具备的可先在企业内部实行劳动合同化管理。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劳动合同化管理的企业,通过在平等自愿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劳动部门提供劳动合同鉴证服务。
9.企业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制定本企业的定员定额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公开考评、平等竞争、择优上岗方式实行优化劳动组合(或称合理劳动组合),搞好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要逐步破除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企业可以从生产、服务人员中选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未被聘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也可以安排其到生产、服务岗位工作。
10.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和技术发展需要,制定本企业技术(业务)培训的计划,自主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开展在职职工技术、岗位培训和考核。对按国家规定、经职业技能资格考核机构认定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的人员,企业可以自主决定聘任的数额、职务、时间和方式。

三、关于《条例》中企业工资奖金分配自主权有关条款的实施
1.企业在遵循《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两低于”的前提下,有权自主决定使用应提取的工资总额,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应提取的工资总额,按下列办法分别确定:
(1)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企业,根据劳动、财政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基数、经济效益指标基数和挂钩浮动比例,按企业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提取工资总额,在依法留足工资储备金后,可自主安排使用。
(2)实行工资总额包干的企业,按劳动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包干数提取工资并自主使用,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
(3)长期经营性亏损的企业,由劳动部门核定其年度工资总额计划,在计划数额内自主使用。
另外,自我约束机制基本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基本落实的企业(目前主要是实行了股份制且股票已上市的企业),经批准可试行自主确定工资总额的办法。企业提取工资总额要符合《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两低于”原则,并保证公积金、公益金的提留。
2.企业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及职工劳动特点,自主确定工资制度。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依据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和职工的劳动贡献,确定各岗位职工的工资。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企业应积极实行以岗位技能工资制为主要形式的内部分配制度。企业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按规定提取的工资总额之内,有权制定和调整本企业的职工工资标准。
3.企业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自主确定,采用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具体分配形式,如计件工资、计时工资、结构工资、定额工资、浮动工资、提成工资、奖金、内部岗位津贴等。
4.企业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自主确定本企业各类人员的工资待遇,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拉开分配档次,鼓励职工到责任重、技能要求高和苦脏累险的岗位工作。企业有权制定本企业职工增减工资的办法。
5.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企业有权拒绝任何部门和单位提出的、由企业对职工发放奖金和晋级增薪的要求。

四、关于《条例》“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有关条款的实施
1.企业职工的全部工资性收入应纳入工资总额并逐步纳入成本管理,取消工资总额以外的一切单项奖,有关办法另行制定。
2.根据《条例》第二十四条第四款和第六款:
(1)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自行调整挂钩的工资总额基数、经济效益指标基数和挂钩浮动比例,或超过劳动、财政部门核定的浮动比例提取工资,劳动部门应予纠正并扣回多提工资。
(2)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办法的企业,提取工资超过劳动部门核定的包干数额的部分应予扣回。
(3)实行由劳动部门核定年度工资总额计划的企业,其工资总额超过劳动部门核定数额的部分应予扣回。
(4)试行自主确定工资总额办法的企业,其工资总额基数由劳动部门审核确定,企业提取工资高于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部分,劳动部门应予扣回。
3.企业应按照《企业法》规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程序,完善职工群众民主参与管理的制度。企业制定内部劳动制度、工资福利制度及其改革方案要经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4.企业厂长(经理)工资的确定和晋升,应按工资管理体制,经劳动部门审核后,按管理权限报有关部门或聘任机构审批。
5.企业应按《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建立健全工资储备基金制度,劳动部门负责监督企业工资储备金的提存状况。企业有权自主使用工资储备金。工资储备金主要用于以丰补歉,也可以用于为职工缴纳补充养老保险费,当企业未完成承包的上缴利润任务且风险抵押金抵补不足时,用工资储备基金及留利补交。
6.按《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发给企业经营者的奖金应由决定奖励的部门拨付。劳动部门有责任监督此类奖金的资金渠道是否按《条例》的规定执行。
7.各级劳动部门应严格执行《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对经营亏损企业的工资奖金处罚措施,对内部分配制度中不设立奖金、无法停发其奖金的企业,可扣减规定人员的部分工资。

五、关于《条例》“企业的变更和终止”有关条款的实施
1.实行转产的企业和停产整顿的企业,由企业自行安置人员并负责职工的转岗、转业培训。停产整顿的企业,还必须停发奖金,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不设立奖金而无法停发的,劳动部门可会同有关部门核减一定比例的工资总额。
2.由政府决定合并的企业,其职工原则上由合并后仍保留或新建立的企业接收,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也要帮助企业搞好人员的交流、调剂。企业之间实行兼并,由兼并方负责接收被兼并方的职工,劳动部门负责划转合并、兼并企业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基数。
3.企业分立,应划分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工资储备金,并报劳动部门备案。
4.政府决定解散的企业,其职工由主管部门负责安置。宣告破产的企业,其职工依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予以安置。其他企业接收破产或被解散企业财产的,须同时接收其职工,劳动部门可核增其工资总额基数。破产企业和被解散企业的离退休人员,交由其户口所在地的街道或社区的退休人员服务机构管理。
5.以上转产、停产整顿、合并、兼并、分立、解散、破产(包括濒临破产处于法定整顿期间)的企业,其职工均可自行联系调出原企业或辞职自谋职业。对于签订了劳动合同而期限尚未届满者,可按国家规定,经双方协商同意,变更或终止、解除劳动合同。
6.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应采用多种办法,积极做好富余人员的安置工作。
(1)对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经本人申请、企业批准,可退出工作岗位休养(退养),到达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再办理退休手续。
(2)对下岗人员可实行厂内待岗、厂内培训,并根据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组织其重新考核上岗。
(3)组织富余人员进行转岗训练,也可由企业委托劳动部门在技工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进行培训。在转岗训练经费上确有特殊困难的企业,劳动部门核准后,可从待业保险基金的转业训练费中予以部分支持。
(4)企业可开展多种经营,为富余人员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自筹资金确有困难的,经劳动部门核准,可从待业保险基金的生产自救费中予以部分支持。
(5)鼓励富余人员自谋职业。对申请自谋职业开办资金确有困难的,劳动部门核准后,可按规定将其待业后应享受的待业救济金一次支付给本人。
(6)劳动部门应同有关部门相互配合,通过厂际交流、社会调剂等形式帮助企业富余人员转换工作单位。
(7)社会各方面都要支持、引导、帮助各类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安置能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的生产服务项目,更多更好地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待业人员,并按国家规定落实有关优惠政策。

六、关于《条例》“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有关条款的实施
围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各级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要按照政企分开、宏观管好、微观放开的原则,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的基点转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管理职能向规划、协调、监督、服务的方向转变;管理手段向经济、法律、行政三者并用,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的方向转变;管理范围向确定和调整全社会所有劳动关系和劳动标准的方向转变;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劳动政策调节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双重功能,促进提高效率,保障社会公平。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建立健全劳动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劳务市场与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险体系、劳动立法与执法监督检查体系。
(一)加强和改进劳动工资宏观调控关系
1.劳动部门,特别是省级和中心城市以上的劳动部门,要把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劳动工资宏观(或区域的)调控体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方针、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以及劳务市场供求状况,制定劳动事业发展的中长期宏观规划,保证全社会劳动力和收入分配的变动与国民经济发展保持总量平衡,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引导企业的分配行为。
劳动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有步骤地实行动态调控的弹性劳动工资计划,通过调控工资总量间接调控职工人数,并相应建立和实施劳动经济考核指标体系,用多种形式对企业用人和工资分配进行宏观调控。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2.要大力加强劳动统计工作和劳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劳动统计与劳动信息工作队伍的信息管理网络;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健全和调整劳动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地进行市场预测,收集和发布市场信息,为政府的宏观规划和决策服务,同时面向社会,为企业自主用人和劳动者自主择业服务。
3.改进完善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
(1)挂钩的指标要改进为全面准确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复合指标体系,以实现税利指标为主,同时考核资金利税(或利润)率、工资利税率、劳动生产率等投入产出指标,还要特别重视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殖指标;
(2)逐步将挂钩企业职工的全部工资性收入都纳入挂钩的工资总额,统一随企业经济效益浮动,取消挂钩工资总额之外的提取工资项目,同时调整挂钩基数;
(3)挂钩浮动比例要按同本行业平均效益水平相比较及同本企业以前效益水平相比较的“纵横结合”的方法来确定;
(4)工资总额的提取要切实随企业经济效益状况按比例浮动,取消效益下降工资总额只下浮20%的办法。
4.完善工资基金管理办法。企业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行使工资总额使用权,并认真如实填写《工资基金管理手册》,劳动部门要通过工资基金管理手册、劳动工资统计报表、企业财务报表等多种渠道进行监督调控。
5.劳动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符合国际惯例的企业人工成本核算的制度,逐步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支付的全部人工费用,包括工资总额、各项福利支出、社会保险费用和培训费用,全部列入成本,为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和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创造条件。
6.要改进完善消费基金税收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取消对企业法人课征的工资性税收,健全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并加强征管,同时制定全国及各地的最低工资法规,从调节高收入和保障基本生活两个方面对全社会收入实施宏观调控。
(二)培育和发展劳务市场,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

1.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覆盖全社会、规则健全、反馈灵敏、服务周到的劳务市场和劳动就业服务体系。

劳务市场要逐步实现全方位开放,加强地区间、行业间劳动力流动的协调与合作,逐步破除职工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流动的身份界限,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疏通劳动力供需渠道。劳动部门对职业介绍机构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健全规章制度,形成城乡结合的服务网络。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介绍机构要面向企业和劳动者,开展求职和招聘登记、职业介绍、信息服务、就业预测预报、培训导向及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等工作,并实行一条龙服务。要允许社会各方面举办职业介绍机构,但要制定统一的管理规则,劳动部门要做好资格审查、批准、指导工作,并依法进行监督检查。
3.巩固和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各级劳动部门要引导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发展第三产业,扩大为主办单位生产、生活服务的范围,在继续安置待业人员的同时,尽可能增大吸纳企业富余人员的比重,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铺平道路。各类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要通过组织待业人员开展生产自救、组织非全时就业、组织区域间的劳务合作、劳动力调剂、组织境外就业等多种形式,广开就业门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围绕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扩大职业培训规模,调整教育培训结构,改革培训管理体制。
(1)建立健全面向市场、符合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需求、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体系。要逐步调整以政府为主、封闭式办教育培训的格局,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利用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社会团体以及私人办学的力量开展培训,并允许自主确定招生数量和专业设置。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就业前训练、企业富余人员的转岗训练和待业人员的转业训练。
(3)根据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调整教育培训结构。劳动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变化情况,分析预测劳动力的供求结构,制定职业培训宏观规划,协调指导技工学校调整专业(工程)结构,并对其他专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结构调整提出建议。
(4)逐步实行社会化的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体系,在贯彻《工人考核条例》的基础上,建立由国家制定职业技能标准,社会确认劳动者职业技能资格,用人单位决定使用和待遇的三结合的模式。
(5)强化职业培训的服务手段,加强培训教材建设,逐步把技工培训教材推向市场;充实职业培训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加强职业培训的教学研究和生产实习等服务手段。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1.要按照国家强制、建立基金、互助互济、社会管理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为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的市场体系创造条件。
(1)城镇的社会保险由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
(2)所有企业均应参加国家法规、政策规定的社会保险费用的社会统筹;
(3)逐步实行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及各种经济成分的社会保险事务一体化管理;
(4)社会保险基金属于被保险者共有资产,由归口劳动行政部门领导的非营利的社会保险机构管理。
2.养老保险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方共同合理负担。企业按政府规定的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基本养老费,由银行代为扣缴;职工个人按工资总额的2%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随着工资水平提高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比例),由企业在工资中代为扣缴,并按社会保障号码每年一次记入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手册》,基本养老金逐步按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上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和职工个人缴费年限长短、缴费工资多少计发,并随物价等因素变化定期调整。
企业在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后仍有能力的,可从企业自有资金中的福利基金和工资储备金中提取企业补充养老费,记入职工个人帐户,存入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银行开设的该基金专户。职工退休后,应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本息一次或分次发给本人;职工退休前死亡,此项资产按《继承法》规定执行。
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职工自愿参加并选择管理机构,由该管理机构存入其在金融机构开设的职工个人帐户。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同上款。
3.待业保险要按照有利于促进再就业、有利于劳动力合理流动、有利于保障待业职工基本生活的原则实施。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比例按时向劳动部门缴纳待业保险费。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待业保险的实施范围要扩大到城镇集体、私营企业待业职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待业职工。
待业保险实行保险待遇发放水平与社会救济挂钩,发放期限与个人工作年限挂钩,行业救济与促进再就业的措施相结合。
4.医疗保险逐步实行国家、企业、个人合理负担费用的办法,其中个人负担部分,企业可按职工年龄、工龄、身体状况等情况确定分类办法,并由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要严格管理,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开支;各地劳动部门可以组织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统筹来解决中小企业的实际困难;已实行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地区,要将退休人员医疗费用逐步纳入统筹项目。
5.工伤保险要建立专项基金,保险费用全部由企业缴纳,按行业或企业风险程序、伤亡事故及职业病发生频率实行差别费率,并根据事故及职业病实际发生情况实行浮动费率;要按照《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划分伤残等级,对工伤职工实行“无责任补偿”;工伤保险要与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相结合,积极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6.女职工生育保险要逐步建立生育保险基金,实行保险费用社会统筹,以减轻女职工多的企业的负担,保障女职工及婴儿的健康。
7.努力提高社会保险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各级劳动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要求,履行管理社会保险事务的职责。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险实施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要建立严格的基金收缴、管理、支付制度,确保基金的专款专用和保值增殖,并要定期向企业、政府、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社会保险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要逐步实行退休人员社会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以社会管理为主的办法,支持和推动社区组织建立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支持和推动委托银行代发退休金的办法。
(四)加强劳动立法和执法监督检查体系的建设
各级劳动部门都要按照兼顾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兼顾企业与劳动者双方权益、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加强劳动立法和执法监督检查体系的建设。
1.加快建立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在劳动法规适应范围上,凡是发生劳动关系、产生劳动行为的,都要纳入劳动法规的调整范围,以形成统一、公平、公正的劳务市场规则;在立法内容上,要把重点放在确立基本劳动标准、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国家调节市场的规则方面;在立法层次上,中央和有立法权的地方要一起努力,有些要全国统一立法,有些可先制定地方法规。
2.要严格执行监督。企业要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劳动用人、工资分配等自主权;劳动部门要依法监督检查,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保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劳动部门有责任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劳动法规的宣传咨询,帮助企业和劳动者提高劳动法规、政策水平,使劳动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3.劳动部门要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职业安全卫生和劳动保护条件的监督检查。加强劳动安全卫生的专项法规、标准建设,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杠杆,建立制约和诱导机制,推动企业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的法规和标准。
4.健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扩大仲裁受理范围,完善仲裁组织和办案程序,全面推行仲裁员、仲裁庭制度,严格依法办案,加强仲裁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办案的质量和效率,维护和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

七、关于《条例》“法律责任”有关条款的实施
1.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违反《条例》及本实施意见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按《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承担行政和法律责任:
(1)侵犯企业用人自主权,越权干预企业招用、辞退、开除职工,越权干预企业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越权干预企业对职工的提升、岗位调整和职务任免的;
(2)侵犯企业分配自主权,强令企业对职工进行奖励或处罚、增加或降低工资的;
(3)强令企业设置对口机构,越权规定企业人员配备的;
(4)对企业进行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检查、评比、评优、达标、升级、鉴定、考试、考核的;
(5)不依法履行对企业的劳动用人、工资分配、社会保险、职业安全卫生的监督检查职责的。
2.企业违反《条例》及本实施意见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按《条例》第四十八条的规定承担行政及法律责任:
(1)滥用招工权,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搞内招或顶替,擅自招用农村劳动力,在招工上歧视妇女、少数民族人员、残疾人,不按国家法规、政策规定招收退出现役的军人的;
(2)滥用用人权,违反国家法规、政策规定辞退、开除职工及解除、终止同职工的劳动合同的;
(3)不按国家法规、政策规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
(4)滥用分配权、非法克扣或拖欠职工工资,违反政府最低工资规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
(5)违反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的法规、政策,不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
(6)有《条例》第四十八条(九)所列行为的。
本实施意见的原则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交通运输、邮电、地质勘探、建筑安装、商业、外贸、物资、农林、水利、科技等企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可根据本实施意见制定本地区劳动工作系统实施《条例》的具体办法。


湖南省矿山企业矿长安全技术业务资格审查办法

湖南省人民政府


湖南省矿山企业矿长安全技术业务资格审查办法

 (1989年6月2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根据1997年12月3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湖南省矿山企业矿长安全技术业务资格审查办法〉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了提高矿山企业矿长的安全生产技术业务素质,加强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办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境内地、州、市、县属矿山企业、乡镇村集体矿山企业的矿长和分管安全、技术、生产的副矿长以及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人合伙采矿组织的主要经营者和管理者(以下统称矿长)。
  部属、省属矿山企业矿长的安全技术业务资格审查,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个体采矿户户主的安全技术业务资格审查办法,由县、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条 凡担任矿长,必须依照本办法规定,参加矿长安全技术业务资格审查(以下简称矿长资格审查),并取得矿长安全技术业务资格证书;否则,不得担任矿长,不得承包、租赁矿山企业。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人事部门、矿山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和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不得委任、招聘或批准未取得矿长安全技术业务资格证书的人担任矿长。


  第四条 新办矿山企业,其矿长人选须先取得矿长安全技术业务资格证书。否则,行业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办,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不得发给采矿许可证。


  第五条 凡申请和被推荐参加矿长资格审查的人员,必须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能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矿山安全、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熟悉本矿山企业生产各系统的安全、卫生要求,了解本矿山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性能及使用条件;
  (三)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预防、处理矿山灾害的能力;
  (四)县属以上矿山企业的矿长,须具有相当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或获得初级以上工程系列技术职务;乡、镇矿山企业的矿长,须具有相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村办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人合伙采矿组织的矿长须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五)具有2年以上采矿工作经历;
  (六)身体健康,能坚持深入井下生产现场;
  (七)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任职条件。


  第六条 矿长资格审查,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申报。参加县属以上矿山企业矿长资格审查,由企业行政向行业主管部门申报;参加乡镇村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和个人合伙采矿组织矿长资格审查,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县(市)行业主管部门申报。
  (二)审查培训。行业主管部门接到申请报告后,应当会同同级劳动部门按照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劳动部门进行安全技术业务培训。中专以上矿山专业毕业人员,经劳动部门批准,可以免予培训。
  (三)考试、考核。凡培训或自学的人员,由地、州、市以上劳动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考试大纲和培训教材命题,进行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考试大纲和培训教材,由省劳动厅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制订、编写或选定。
  (四)发证。经审查、考试、考核合格的人员,由地、州、市以上劳动部门发给《湖南省矿长安全技术业务资格证书》(以下简称矿长资格证书),并通知企业所在地的人事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


  第七条 矿长资格证书,只证明持证人在安全技术业务素质方面具备担任矿长职务的资格。是否任职,应当依照有关规定任命、招聘或批准。取得矿长资格证书后满3年未担任矿长的,矿长资格证书自行失效;3年后担任矿长的,可以免予培训,直接参加考试、考核。


  第八条 矿长资格证书持有人易地担任同一类别矿山企业的矿长,矿长资格证书有效;担任不同类别矿山企业的矿长,必须重新取得符合任职矿山企业要求的矿长资格证书。


  第九条 劳动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对矿长任职期间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情况和企业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矿长不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行为,应给予批评教育,责令纠正;情节严重或因发生事故受到撤职或刑事处罚的,劳动部门应当吊销其《矿长资格证书》。


  第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条规定,未取得矿长资格证书担任矿长的,由劳动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产,调整配备合格矿长后,方可恢复生产。


  第十一条 劳动部门、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忠于职守,严格执法。对于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乱发证件的,由当事人所在单位或上级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施行以前已经担任矿长的,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补办矿长资格审查手续,已经参加过培训、考试的,经劳动部门审查认可,可免予培训和考试。